市场走向成熟与加速国内替代--中国骨科植入物行业的现状与发展分析


  骨科植入物是高价值医疗耗材的重要细分市场之一,具有严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管要求,以及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。目前,中国的骨科植入物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,产业链上游材料存在短板,高端材料依赖进口,国内企业需要加快突破;中游产品,创伤植入设备基本实现了国内替代,未来将朝着提高质量的方向发展,脊柱和关节主要是进口产品占据市场,国产产品的发展空间很大。

  经过多年的发展,骨科植入物在大博、威高、阿克美医疗、春立医疗等高质量本土企业中崭露头角。未来,随着国内骨科产业链的完善和技术的发展,国产骨科植入物将拥有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力。

  中国的市场发展是有利的

  公开数据显示,2018年,全球骨科市场规模达到512亿美元,近年来基本保持约3%的稳定增长率。欧洲、美国、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在骨科植入物领域具有技术领先优势,工业化程度更高,市场更为成熟。其中,北美是全球最大的骨科医疗器械市场,占全球市场份额的半数以上;欧洲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,但受到财政紧缩政策和降价压力的影响,增长乏力,市场份额逐年减少;随着中国和印度市场的快速发展,亚太地区已成为全球骨科医疗器械增长最快的区域市场,市场增长空间广阔。

  公开数据显示,近年来,中国的骨科植入物市场规模以高速度增长,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164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308亿元,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.03%。中国的骨科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始于1980年代。目前,国内的骨科理论和临床研究有了一定基础,但在产品研发、生产工艺和市场开发等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,与国际骨科巨头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。随着外资巨头进入中国抢占市场,地方企业在与跨国企业的竞争和学习过程中迅速成长,技术、工艺、研发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,逐渐打破外资巨头主导的竞争格局,国产骨科植入物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。2019年,国内企业占中国骨科植入物市场的40%。

  重构市场细分格局

  骨科医疗器械可以分为关节、脊柱、创伤、运动医学、骨科修复材料等细分领域。其中,关节、脊柱和创伤是最重要的细分领域,均为可植入的骨科医疗器械。在全球骨科医疗器械市场中,关节、脊柱和创伤骨科植入物在2018年分别占市场份额的37%、18%和14%(见图1)。

  国内骨科医疗器械市场格局与全球整体市场不同,目前创伤、脊柱和关节植入物的市场份额接近。2019年,创伤、脊柱和关节分别占中国骨科医疗器械市场的29.8%、28.23%和27.77%(见图2)。这主要是由于国内骨科植入物应用起步较晚,市场渗透率和居民消费水平等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,仍处于行业重组阶段。随着居民医疗支出能力的提高、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和临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,各细分领域的比例将逐渐与国际成熟市场趋同,关节和脊柱骨科医疗器械的比例将进一步增加。

  目前,国内骨科植入物的市场渗透率不足5%,远低于美国的40%至70%,发展空间更大。根据相关信息,预计2019年至2024年,创伤植入市场将以约12%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,脊柱植入市场将以约14%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,关节植入市场将以约15%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,这意味着在三种植入物中,关节植入市场将以最高的速度增长。

  关节植入物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炎、股骨头坏死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。中国骨科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,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,60岁以上人群的原发性骨关节炎患病率已达到62%。这意味着骨关节炎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疾病。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,基于关节的骨科植入物的需求将显著增加。与脊柱和创伤相比,关节骨科植入物的跟踪效果更好。

  部分国内产品实现了突破

  骨科植入物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的生产,中国相关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;中游为植入物的生产,国内企业在某些细分领域实现了突破。

  骨科植入物的发展离不开医学、生理学、材料科学、化学等上游学科的支持,以提高技术水平,上游原材料对产品的要求较高,材料需要具备良好的安全性、高强度、生物相容性、机械性能接近骨骼等特性。随着技术的发展,骨科植入物材料逐渐从钢、铁、铜等发展到金属合金、陶瓷、高分子和可吸收材料等,持续更新。目前,主要使用的材料包括医疗金属材料(如不锈钢、金属合金、医疗钛等)和医疗生物材料(如无机非金属材料、高分子材料等)。在这个阶段,骨科植入设备的市场仍以金属材料为主。

  在研发方向上,生物可吸收材料是目前骨科植入材料的重点。近年来,生物可吸收材料在骨科植入应用中迅速发展,目前主要用于制造非承重区域的关节、小关节、掌骨和外踝等部位的关节。其中,应用最广泛的骨科生物可吸收材料是复合生物降解内部固定材料、PLLA/PGA共聚物等。

  国内骨科植入物原材料行业集中度需要提高,暂时缺乏领先企业,高端核心材料仍主要依赖进口,如人工关节生产原材料生物陶瓷、椎间融合区域生产原材料如聚醚醚酮。国内原材料企业主要生产一般金属合金或提供金属表面处理加工,核心竞争力较弱的企业较少。

  数据显示,中国现有的骨科植入物中游产品制造商约350家,主要集中在北京、江苏、上海、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,行业具有一定程度的集聚。

  国内骨科植入物制造商,涉及创伤植入物的业务占企业的约70%,竞争较为充分,产品本地化率较高。2019年,创伤骨科植入物的本地化率达到60%以上,基本实现了国内替代。创伤骨科植入物行业集中度低——市场份额最高的企业是强生,其市场份额仅为14.2%;国内创伤骨科植入物的领先企业大博医疗市场份额仅为7.8%。由于创伤产品的技术门槛相较于关节和脊柱产品较低,行业参与企业较多,随着国家和地方骨科耗材采购政策的实施,行业的低技术水平、企业竞争力弱的情况将面临淘汰或整合,预计行业集中度将提高.

  2019年,脊柱产品的本地化率为40.2%,市场主要被外国品牌占据。其中,两家外国巨头企业,强生和美敦力,占据了市场的一半以上;国内企业威高骨科是国内领先的脊柱骨科植入物企业,市场份额为7.9%.

  相关数据显示,截至2021年1月底,关节骨科植入物本地生产企业总数接近100家,主要分布在北京和上海。与创伤和脊柱骨科植入物相比,关节产品的本地化程度最低,2019年的本地化率为27.5%。公开信息显示,2019年,中国关节型骨科植入物市场前五名的公司是杰迈邦美、强生、阿克美医疗、春立医疗和联科骨科。其中,地方企业阿克美医疗和春立医疗在竞争中已经实现突破,成为目前阶段关节型植入物产品的领先国内企业,发展前景可期.